白族主要集中分布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另外在云南的丽江古城区、玉龙县,楚雄州南华县,昆明西山区、五华区与安宁市(太平镇),怒江州|泸水县,保山隆阳区、临沧凤庆县与昭通镇雄县(坡头镇)部分地区均有集聚地;白族也是贵州、湖南与湖北的世居民族,在贵州省分布与毕节地区境内,六盘水六枝特区与水城县,湖南省则集中分布于张家界桑植县,湖北省在分布于恩施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
支系
在云南的白族人中,分布在大理州的白族人大多数为民家人,社会发展程度与云南汉人无异,人数也最多,影响也最大,一般概念中代表白族的即民家人;分布在怒江州澜沧江两岸的白族人称为拉玛人(又称那马人),约6万人;分布在怒江州怒江两岸的白族人称为勒墨人,人数1.3万,社会发展程度最低。
由于语言和习俗方面的巨大差异,民家人和其他支系之间相互的族群认同程度比较低。拉玛人、勒墨人认为他们自己是正宗的白族,而民家人是“汉白人”,不是正宗的白族人。很多资料显示,那马、勒墨人确实是从大理迁徙到怒江的,迁徙的年代大致是明朝后期后。勒墨-拉玛和民家人的分化可能开始得非常早,语言学上的证据表明民家人和勒墨-拉玛人的分化可能早于唐。
云南以外的白族都属于民家人。
贵州的白族有18万左右人口(2000年),自称“民家”,汉族称其为“七姓民”,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县,据认为是公元1090年大理时代驻扎边境白子军人的后裔。地方志资料证明,贵州白族迟至1940年代还在大量使用白语,但解放后至今已经无人使用白语。贵州白族的民族身份于1982年获得政府承认,但同时有近一半来源可疑的“龙家人”被四舍五入划为的贵州白族。
湖南桑植有白族人口11,4516人(1990年),自称“白尼”,是700多年前由云南迁移过去的,1258年蒙古军灭了大理后,准备包抄攻打南宋。经过长途跋涉与战争后蒙军兵源不足,于是在年在当地征白族兵,史称“寸白军(或作“爨白军”)”。1261年战争结束后寸白军被遣返云南,有部分白族军人在这个过程中流散到洞庭湖沿岸。其中有姓谷、钟、王、熊和李的几个白族兵经江西最后流落到桑植,并定居下来,其后代繁衍至今。这些后裔一直到1984年才被识别为白族。湖南白族已经不再使用白语,但其语言里保留了少量的白语词汇。
此外,四川南部有少量白族村寨。另,内蒙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站人”也是白族后裔,系清朝时从云南征兵(1682年)过去戍边的滇籍白族兵后裔。
支系争议
长期以来勒墨和那马人对被划分为白族支系不满。很多见过勒墨、那马人照片的民家人也不认为与他们有联系。另外,勒墨和那马人没有本主信仰和佛教信仰这两个白族文化中最基本的元素,结合勒墨那马人比较晚的迁移史,使得众多学者质疑勒墨那马的白族属性。
勒墨那马人(简称勒那人)的民族鉴定过程是有鉴于勒那人与白族人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共性来认定的。这个认定过程的前提是假设这些共性是同源关系产生的,而非通过历史接触关系产生的。这个假定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论证。由此,勒那人的白族归属是成问题的。有一种可能是勒那人是早期受白族影响的不明部落,携带古白族的部分语言文化遁入深山至今形成的特殊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