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传统饮面比较讲究,除不吃狗肉外,很多习惯都与汉人相同。满族主食以谷物为主,通常是面食和黏食,味道多酸、甜。面食以饽饽为主(,穆麟德:efin),它是满族对块状面食的统称。京旗满族有每天午饭后、晚饭前都要吃一顿饽饽的习惯。饽饽有不同的口味,萨琪玛(穆麟德:sacima)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种类。满族也以米饭为主食,有高粱米、小米、稗米饭和包饭等。其中满族包饭比较有民族特色,用白菜叶或苏子叶包上大米、糯米或小米饭等主食,再放入鸡蛋炸酱配上肉或其他蔬菜包好即可食用。京旗和关外做法有所区别。满族包饭通常在传统节日“绝粮日”食用。
在菜肴方面,猪肉是比较常见的材料。满族称猪肉为“白肉”、“福肉”,传统上是祭祀萨满教神明的食品。仪式后分而食之。东北满族以此制成“大锅肉”的知名燉菜。京旗营房还有一种叫做“白煮肉”的吃法,他们将猪肉用白水煮熟后切片粘酱油吃,肉片切剩下的肉块可以切成肉末烫饭,称作“白肉烫饭”。猪血还可以加入调料搅拌后灌入肠中制成“白肉血肠”,与另一传统菜肴燉酸菜搭配食用。鹿肉也是满族传统菜肴之一,有燉、烤等吃法,京郊满族有在重阳节吃烤鹿肉的习惯。满族也有火锅,由满族的先人们常用的野炊方式发展而成。
同其他北方民族一样,满族人也喜好喝酒。起初不单是为了消遣娱乐,也跟北方寒冷,酒可以起到一定御寒作用有关。传统而言,一般满族人好喝黄酒和烧酒两种。
满族有戴帽子的传统,与汉人“二十始冠”的习俗不同,满族人自幼时起就开始着帽。根据寒暑分为暖帽、凉帽两种,帽顶有红缨。入关以后,又吸收了明代的六合帽,俗称“瓜皮帽”。此外,还有毡帽、风帽、皮帽、耳套等不同式样的帽子。在鞋的方面,清代满族男子着靴、布鞋或草鞋,东北地区的则习惯穿着一种名为靰鞡的鞋,它是由靰鞡草与牛皮或鹿皮缝制而成,在冬季可以御寒。女子没有缠足习惯,女式旗鞋通常分为平底和高底两种,平底鞋多为方口,有夹、绵之分;高底鞋主要根据鞋底的不同分为马蹄、花盆、元宝底,鞋面则雷同。还有一种便鞋,也叫绣花鞋,在鞋跟方面比旗鞋要薄,便于行走。
满族女子素有“一耳三钳”的习俗,乾隆年间曾一度发展为“一耳五钳”。直至今日,仍可在年纪稍大的满族女性中见到一耳三钳之风,其他女子首饰的佩戴与汉人大同小异。男子也有扎耳孔的习惯,有在幼年时扎耳孔好养活的说法。与女子不同,男子一般只扎一个,带一个铜圈,但成年后大都不再佩戴。由于骑射风俗,满族男子还佩戴扳指,入关前,主要使用鹿骨扳指,以有眼者为贵。入关后,逐渐发展为纯配饰,又新增了玉、象牙等材质。当时,满族对扳指尤为重视,几乎人手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