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畬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

http://www.cnair.com 2013-09-08 14:12:11 来源:中国航空旅游网

畬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

东家人和畬族

        贵州省东家人于1996年被认定,即暂时被认定为畲族[4]。东家是当地汉人对贵州畲族的称呼,即自“东边”来的人。东家人自称“哈萌”。“哈”意为“客”,“萌”意为“人”,亦即畲族是“客人”。相邻民族中,瑶族称畲族为“哈朵”,苗族称之为“嘎斗”,仫佬族称之为“喏哈”,布依族称之为“迥哈”。明清时一些贵州地方史志又称之为“东苗”、“佟苗”。贵州畲族先祖来源于江西。根据考证,先祖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祖先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问,或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人黔时首先落居于贵定于伐一带。在明代,主要散居在今清镇、开阳、修文、长顺、贵定、龙里、都匀、荔波、麻江、凯里、施秉、镇远、石阡等10多个县。一部分被融合于其他民族,余下的人主要居于以麻江县为中心及其临近凯里炉山的干坝、六个鸡、角冲以及福泉、都匀等县市部分地区,连成一个较为广阔,有着共同语言及风俗习惯的共同区域。

輋族、瑶族与畲族

       《南越笔记》说:“赋以刀为准者曰徭,徭所止曰輋,亦曰輋,是为畬蛮之类”。《岭表纪蛮》说:“畬与輋同音,盖以同一种族,故音同字异”。明清时期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称:“輋当作畬,实录谓之畬蛮”。

        可见,“輋族”与“畬族”同为南蛮一类,与瑶族同族。“輋族”与“畬族”的含义是略有差异的,然而非指两个不同之民族,也非指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畬族多指福建、江西畬族,是“刀耕火种,崖栖(洞居)谷汲”的土著居民,又称峒蛮、峒獠。輋族则指广东畬族。原因是汉族文人对闽、粤、赣三地畬族经济生活方面所观察到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异称。

客家人与畬族

        客家人的服饰,与唐宋时期中原人民的服饰差别甚大,却与畲族服饰类似,显然客家人与畲族人民是有文化根源性的。

        若客家人的组成大都是中原移民,则应该会习惯种麦,对棱米的种植应一窍不通,但从饮食的原料说起,客家人很重视的棱米,就是与畲族所食用的一致。杨澜《临汀汇考》卷4 物产考》载:‘汀人……又有棱米,又名畲米。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分粘木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说明棱米本为畲民特产,后来却成为汀州客家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由此可知客家人可能是北方汉人和畬族的混血或是畬族汉化。
‘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是畲族人民惯用的一种生产技术,叫做“种畲”或“畲田”。此起源非常古老,唐代诗人刘禹锡一系列歌咏湖南和广东连山地区“莫摇”、“蛮撩”的诗歌中多有描述,如《畲田行》写道:‘何处好畲田?团团缉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下种暖灰中,乘阳拆芽萦。苍苍一雨后,若颖如云发。巴人拱手吟,耕褥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金。’这正是畲民利用地力,烧山种畲,地力一衰,即行弃去,故尔迁徒不定的典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如《连州竹枝词》九首之九写道:‘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是专写当地土著妇女种畲的篇什,突出了山间环境、装束打扮和使用的工具。所有这些,都与今日畲族的种畲方式相同,而在客家山民的生活中,也可见到类似的情形,特别是明清以声有一种称为“棚民”的客家山民,其烧畲、种著,与畲民一致。于此可见畲族生产、生活方式与客家人是有文化根源性的。

       不少纯客县的蓝姓人在登记户口时,被认为是畬族人,而他们本身一般并不在意,认为自己既是畬族人,又是客家人。广东梅州及惠州地区的客家人则经常用“蛇(畬)佬”这个名词称呼东江地区口音较为独特的、自称为本地人、一般被外界认为是客家人的人群。

客家人与粤人

       在深圳石岩街道的客家人称公明、松岗等地说“土白话”的人说“蛇话”。

 \

新闻表情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