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岭南的古老民族之一。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历史上有过不同的他称,史书写成“僮”或“”,或称俚、乌浒、僚、等亦出现过“”的蔑称。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壮族有各种不同的自称,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等。建国后经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和壮族人民的意愿,僮族改称壮族。
广东的壮族世居连山县境南部。历史上称这里的壮胞为“峒民”。民国17年(1928年)版《连山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发兵征剿,抚其遗孽,设巡检司以管辖之”,总称“宜善九村”。到万历十—年“改程山旧治为宜善巡检司,为县佐”。至今壮区仍流传有“宜善九村外七峒,九村开辟自明朝。一半佷民一半瑶”的俗谚。
从语言、风俗及宗支族谱的调查和史志书记载,以及民间传说等方面考证,连山壮族大部分来自广西。最先到连山定居的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从广西富川迁至永丰、福堂的陆姓先民。据民国17年(1928年)版《连山县志》的记载,壮民多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广西迁来的。永丰乡覃姓的族谱中,有“洪武初来程山古县落籍”的记载(连山宋代称程山,置县治于宜善)。从族谱考察,部分韦姓先祖自桂北山区的南丹、庆远、都安一带;覃姓于万历九年(1581年)从广西贺县迁来;莫姓分别于永乐、正德、万历前后从封开迁来;贤姓是天顺年间从广西崇化(平乐)迁来;梁姓于成化年间从广西藤县迁来。由此推断,壮族由广西迁来连山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和相邻的汉、瑶族交错杂居,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关系密切。此后形成小聚居的局面,形成独特语言圈和现今的分布状况。